12月15日,一则“东北校长把学校改成游乐城引质疑”的词条在微博上引发热议,虽然词条中所用的情感词是“质疑”,但评论区却是不少“羡慕”甚至“嫉妒”的声音,不少网友表示:“这里的孩子享福了!”
近些年来,“放下试卷去看晚霞”“借课让孩子们玩雪”等新闻频频触动广大网友,掀起一波又一波有关素质教育的热议。舆论背后,是对当今学业内卷低龄化趋势和不足等问题的正视,也是对加大力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呼吁。
玩是孩子的天性。但现在的许多家长却不敢也不愿让孩子玩,甚至认为这是浪费时间,孩子花在玩乐上的时间越多就越会落后于他人。社会竞争的高压不应蔓延到本该享有无忧童年的孩子身上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家长们被还顾之忧裹挟,在“希望孩子健康快乐”的道路上悄然偏航,我们理解“父母之爱子,当为之计深远”的春晖之心,但同时也应反思这样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,还是只能暂缓自己的焦虑,伤了孩子的童年,也违背了初心。
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《玩出了名堂》,讲的是列文虎克在玩中一步一步发明了显微镜。我们当然不奢望学生能够在玩中获得大成就,但我们不能忽视“玩”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,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得到成长。运动可以加强学生体魄,游戏更可以锻炼学生思维,同时,“玩”可以让学生亲身接触大自然,缓解疲劳,改善心情,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双丰收。
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应从把“玩”的权利还给学生做起。这份“还”不应只是通过体育指标、体育分数这一类量化考核施压学生,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日常锻炼和课余安排。近段时间,教育部进行了专项调研和座谈,围绕“课间十分钟,让孩子‘动’起来”这一主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其中强调,坚决纠正以“确保学生安全”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做法,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间活动,并会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长效机制,这一举措为落细落小落实学生课间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面对社会诸多质疑,校长“老侯”没有放弃,他说:“基础教育阶段要做的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更有生命力、学习力的自己,存在参差错落才称得上良好的生态。”我们期待一步一步把“玩”的权利还给学生,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力。